“在這里,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學會了簡單的藏語和鍋莊,習慣了吃糌粑喝酥油茶,干部群眾都說我像地地道道的貢覺人。”5月21日,在中央企業(yè)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上,東風公司援藏干部、昌都市委副秘書長韓永民這樣描述自己的高原生活。
2013年,韓永民作為東風公司第五批援藏工作隊的隊員,肩負著組織的重托和藏族同胞的期盼,跨越千里來到東風公司對口援建地——西藏昌都貢覺縣。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是自治區(qū)脫貧攻堅三大主戰(zhàn)場之一,而貢覺又是昌都市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援藏這些年,韓永民把西藏當作家鄉(xiāng),把藏民當作親人,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書寫了“漢藏一家親”的深情厚誼。
做好高原建設發(fā)展的幫扶人
世人關于西藏的印象,往往出于浪漫主義的想象。但當人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面臨的卻是高寒缺氧和一連串對于身體的考驗。
和大多數人一樣,進藏伊始,強烈的高原反應是韓永民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韓永民說,從一開始進藏至少半個月頭疼、胸悶、無法入睡,到現在不到一個禮拜就能調整適應過來,這樣的變化,仿佛是連身體都在告訴他,脫貧形式嚴峻,脫貧工作刻不容緩。
在民間,有“那曲高,阿里遠,昌都險”的說法。無論是2013年初到貢覺縣,還是2016年轉戰(zhàn)昌都市,韓永民都是第一時間與工作隊其他成員一道深入貢覺縣和江達縣的基層鄉(xiāng)鎮(zhèn),開展援藏項目調研,確保了援藏項目的科學和精準。在貢覺期間,因為工作需要,韓永民冒著遇到塌方、泥石流、落石的危險,數次帶隊到鄉(xiāng)鎮(zhèn)村居開展安全生產和維穩(wěn)督導檢查,及時消除隱患。
在塌方搶險的國道邊,韓永民與干部群眾一起度過了中秋節(jié);在維穩(wěn)的重要時段,他更是吃住在海拔近4000米的阿旺鄉(xiāng),與鄉(xiāng)里干部一起值班巡邏、蹲點督導,海拔近5000米的八一拉山牧場、拉瑪牧場、孜榮牧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貢覺,韓永民走遍了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130多個行政村,下鄉(xiāng)里程超過1萬公里,他成為縣里司機眼中“下鄉(xiāng)最頻繁、最積極的干部”。
工作生活中,韓永民堅持下鄉(xiāng)時與鄉(xiāng)里干部同吃同勞動,農忙時和群眾一起下地同勞作;在群眾生病或遇到災難需要幫助時,他也竭盡所能伸出援手。在韓永民看來,踏進貢覺門,就是貢覺人。援藏干部不是高原的過客,只有把貢覺當作家鄉(xiāng)來建設,把干部群眾當作親人來對待,主動融入當地生活,才能不辜負黨的托付和人民的期望。
韓永民(右)與藏民在一起
做好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入藏以來,東風公司援藏工作隊始終按照“向基層傾斜、向農牧民傾斜、向民生傾斜”的原則,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東風公司援藏工作隊決定從最需要的地方“下釘子”,一錘接著一錘敲。
俗話說,治窮先治病,扶貧先扶人。藏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和教育事業(yè)近年來雖然取得長足進展,但和中部、東部地區(qū)相比仍有著較大的差距。為了推進醫(yī)療援藏和教育援藏工作,韓永民利用休假時間,多次到武漢協和醫(yī)院溝通協調,首次在藏區(qū)開通了縣級遠程醫(yī)療系統,把遠在千里之外的醫(yī)療專家“請到了貢覺”,讓群眾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內地大城市的診療服務。
為了補齊貢覺縣教育短板,在韓永民的牽頭下,東風公司援藏工作隊經過多方協調,在貢覺縣和江達縣建立起了“東風潤苗”教育基金,每年對貢覺縣貧困大學生和考入內地西藏班的高中生予以補助,對江達縣優(yōu)秀中小學生進行獎勵。
發(fā)放“東風潤苗”教育基金
據悉,“東風潤苗”教育基金已累計資助貢覺貧困學生339人,發(fā)放補助112萬元,獎勵江達縣優(yōu)秀中小學生222人,發(fā)放獎學金20萬元,幫助孩子們圓了讀書夢。韓永民自己資助的兩個貧困家庭的小姑娘,在去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大學4年學業(yè),回到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力量。
做好產業(yè)發(fā)展的助推人
產業(yè)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和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保障。在昌都,只要說起羊,阿旺綿羊絕對是第一個被提及的。阿旺綿羊是青藏高原特色畜種,體型比一般綿羊壯碩高大許多,具有良好的開發(fā)潛力和經濟價值。
韓永民在和東風公司第六批援藏干部李小軍一起實地調研論證后,決定將阿旺綿羊作為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yè)來抓,通過探索“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支持對口的丈中村15戶建檔立卡戶成立了阿旺綿羊合作社,投資建成8個養(yǎng)殖點和1個飼草基地,帶領著農牧民群眾搭上“東風”致富快車,走上了一條“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路”,讓農牧民在家門口發(fā)上了“羊財”。
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增強貢覺縣自身“造血”功能,是產業(yè)脫貧的第一步。但想要真正脫貧,必須讓產業(yè)走出去。為了避免優(yōu)質的農特產品“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2016年,韓永民利用在北京學習的機會,叩開了CCTV農業(yè)頻道《每日農經》欄目組的大門,邀請他們到貢覺實地拍攝,讓阿旺綿羊走上了中央電視臺,走到了全國電視觀眾面前。
為了讓更多的“寶貝”走出大山,走進東風人的視線,韓永民積極組織李小軍、楊雄兩位援藏干部,對貢覺和江達的農副產品做了細致的調研,篩選出一部分既符合國家生產標準又適合內地人消費的產品,如松茸、樟子菌、蕎麥面、人參果等。他們借助東風公司扶貧平臺,幫助這些產品走進了十堰地區(qū)的萬德福超市,進入了內地市場。
此外,韓永民還利用回東風公司開會的契機,帶著產品彩頁,奔走在東風公司旗下各子公司,推廣江達“雪巖泉”礦泉水,讓這源自海拔4000多米的江達白宗神山的“神泉”,成為東風有限機關、東風進出口公司、東風特商等單位的公務用水。
西藏和內地發(fā)展的不平衡,更多的是體現在思想觀念、工作理念等方面。精準脫貧不僅要靠幫扶,更要堅持扶貧同扶“智”和扶“志”相結合。“思想和理念是永遠帶不走的財富,是‘志’和‘智’的固本之元。”韓永民說。
工作中,韓永民一直堅持將企業(yè)管理的觀念理念和黨建思路,分享給分管的各級部門,讓例會制度、KPI管理、目視板管理等一些企業(yè)管理方法在這里落地生根,有效提升了部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值得欣慰的是,鄉(xiāng)里的干部在學習之后還能舉一反三,學會了運用這些思路方法開展黨建工作,夯實了基層黨組織。
最虧欠的是家人,最欣慰的是變化
昌都地區(qū)巨變的背后,是東風人默默的付出。回首五年援藏時光,韓永民感慨道:“最遺憾這五年沒能陪伴在孩子和家人身邊,回想起剛離開的時候,女兒才讀完幼兒園,一轉眼,孩子都要上小學六年級了。讓我欣慰的是,孩子這學期獲得了市藝術小人才舞蹈組三等獎,聽到這個消息,我樂得合不攏嘴,眼前總是浮現孩子不想練功哭哭啼啼的畫面。”
由于長期奮戰(zhàn)在高原一線,韓永民的心腦血管方面出現了許多狀況,高血壓,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心室肥大等不可避免地隨之而來。面對這些不可逆轉的癥狀,他平時都不敢跟家人說。身體的變化日漸明顯,最突出的還是那滿頭白發(fā)。援藏五年,韓永民的頭發(fā)已經由一頭黑發(fā)變成白發(fā)。有一次韓永民出差回家?guī)畠喝ド险n,出租車司機不知道實情,直接跟女兒說,“你爺爺真年輕啊”,引得女兒捧腹大笑。
韓永民獲評優(yōu)秀援藏干部
援藏五年來,韓永民見證了昌都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貢覺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雖然這些年,對家庭有所虧欠,但每當看到藏族同胞因為生活改善綻放出淳樸幸福的笑容時,那些咬牙堅持的日子,也都云淡風輕了。韓永民說,此時他感覺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品味到的是香甜濃烈的幸福。